據(jù)了解,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已開放全球公開售票,觀眾也將于近期親身體驗這部反映二三十年代武漢風貌的文化大劇。該劇由全國“印象系列“總導演、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核心創(chuàng)意小組成員樊躍聯(lián)合武漢旅游發(fā)展投資集團共同打造。
何為漂移式多維體驗?簡單來說,演出是在一艘正在長江上漂移的船上進行,而且演出空間沒有觀眾席和舞臺區(qū)的概念,一旦登船,觀眾和演員進入同一個角色——船客,在這種仿佛虛擬游戲的空間里,觀眾和演員一起打開不同的故事,完成一幕幕演出。
而這艘漂移的用于表演和觀劇的船就是“知音號”。它根據(jù)導演設計,以上世紀初武漢民生公司的“江華輪”為原型,打造成長120米、寬22米、高15米的具有上世紀20-30年代風格的蒸汽游輪,同時還配合復建了一座漢口老碼頭和躉船,三者共同構成了《知音號》的劇場空間,讓觀眾從登上碼頭那一刻就已進入“看劇模式”。
外觀圖
除了船和碼頭的再造復原,《知音號》最別致的還體現(xiàn)在它的細節(jié)設置。劇場方面,作為舞臺組成部分之一,碼頭躉船上按照老照片原貌復建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的水塔、吊車、絞盤等老碼頭常見物件,并使用電影做舊工藝處理。船體內(nèi)部,分上下三層,共98個艙室,每個場景均按戲劇場景精心打造,船上中央大廳氣勢恢宏,由一層貫通到三層。
船體內(nèi)景圖
演出方面,知音號有三個登船口,分別位于一層舞廳、一等艙室和二等艙室,全劇在一層舞廳、酒吧、二層、三層所有區(qū)域同時開始。各種角色演員有穿梭賣報的小童、賣力吆喝的小販、提皮箱戴禮帽的紳士、匆忙趕路的旗袍淑女、字正腔圓的白衣少年、久經(jīng)沙場的戰(zhàn)地記者……演繹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奇妙的是,如果游客選擇從不同登船口進入,那么他欣賞這部劇的起點也不同,看到的家國情仇、相聚別離的旅程也有不一樣的微妙體驗。
而舞美方面,除了整個船體設計與裝修風格完全仿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江上輪船,燈光、桌椅、吊燈、拼花地板等100多種道具采用仿古造型,營造真實的時代效果和舞美效果,導演組還和多媒體視覺創(chuàng)制方數(shù)虎圖像合作,在一至三層船舷和船頭、船尾裝置了數(shù)百臺4K電視播放機,同步播放熙攘的船內(nèi)、船外與人群互動的影像,與整體演出自成一體,完美塑造一副逼真現(xiàn)實版的民國意境。
設計效果圖
在大多數(shù)戲劇中,觀眾都是通過一個視角、欣賞同一個畫面、同一個故事,而《知音號》恰恰顛覆了這種傳統(tǒng)觀劇模式,漂移式演出、全景式劇場設置、演員與觀眾穿越百年的同臺出現(xiàn),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體驗全新觀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