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十四、漫步者的崛起
漫步者的起家,一直覺得可以作為中關村“硅谷夢”的一個案例寫進課本。某種程度上,和聯想有點類似,都是沒人又沒錢的后起小本企業(yè),最終卻成長為本行業(yè)的領軍巨頭,只是規(guī)模上差了幾個等級罷了。研究研究漫步者發(fā)家的路程,其實是很有意思,很多值得思索的。
老實說,直到2000年為止,漫步者其實依然不過是一線品牌中的一個,甚至還算不上比較強的一個。論品牌影響力,比不上創(chuàng)新,只是和輕騎兵平起平坐,論渠道能力,趕不上沖擊波和輕騎兵,論資金和生產能力,更是比不了JAZZ、三諾之類南方大廠,也就產品設計能力還有得一說,卻也總擺不脫“模仿”的帽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家說強不強說弱不弱的企業(yè),在短短數年內成長為占有40%以上市場的巨頭,不能不令人感慨。其實回頭去看,筆者一位好友的話確實相當準確,而這句話也同樣為漫步者上至老板下至工人所一致認可——“不是漫步者太強,而是別人犯了太多的錯”。
確實,理一理漫步者12年來的歷史,就會發(fā)現,其實漫步者除了少數幾次外,很少站在“革命者”、“潮流領導者”的位置上,反倒是做第二個、第三個跟進者的情況多的是。但是,縱觀12年的事件,令人驚異的,漫步者幾乎從沒有犯過嚴重的錯誤,僅僅有兩次犯下來最多只能算是中等規(guī)模的錯誤,但很快得到了糾正。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漫步者的歷史。
筆者一直想對漫步者的歷史作一番研究,此前曾將漫步者12年的歷史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跟隨階段、試探階段、崛起階段、稱霸階段。
1、跟隨階段,從建立到1999年初
在創(chuàng)立最初的三年,漫步者僅僅是市場上的一個純跟隨者,這一時期市場的領導者是輕騎兵、國立和沖擊波,基本上主流的市場進步都是出自這三家品牌,漫步者在這個階段的主要動作,就是默默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實際上,直到1998年底,《微型計算機》制作首本“DIY手冊”的時候,里面給予漫步者的排名,依然是作為一個沒有多少特色的新生品牌來對待的。
當然,這個階段里,誕生了漫步者最富傳奇的R1000T音箱,但是它之所以成為傳奇,更多是因為和它同時代的產品幾乎都已經停產,而不在于當年這款產品有多么驚人。
2、試探階段,1999年至2001年底
這個階段,之所以我稱之為“試探”,是因為這個階段漫步者表現出和其他三個階段截然不同的行事風格,在這一階段中,漫步者的每一次重大動作,幾乎都是“敢為天下先的”,而且動作之大,在今天來看可以算是驚世駭俗——第一批超高檔2.0音箱、第一個國產純多媒體低音炮、第一個國產4.1音箱、第一個國產5.1音箱、第一批超高檔多媒體音箱等等。
在這個階段里,漫步者的真實市場占有率,并未和創(chuàng)新、輕騎兵等對手拉開差距,但是層出不窮的新品新設計,令我們回頭去看時,發(fā)現他實際是在不斷嘗試所能做出的所有設計,從中尋找可以站住腳的設計增長點。
實際上,我們可以發(fā)現,今天漫步者幾乎所有的經典設計模式的產品,都是出自這個階段——1900系列不用說了,R201T系列也不用說了,漫步者歷史上最成功的E3100實際衍生自R331T,而S系列實際可以追溯到R2.1T和R501T。
在這個時期,漫步者的實際市場占有率依然只是“一線品牌之一”,但是通過在產品設計上的不斷擴展,漫步者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這才有后來的爆發(fā)。
3、崛起階段,2002年至2004年初
不可否認,企業(yè)和人一樣,有時候確實是存在運氣這個東西的。漫步者的崛起,除了自己的自身原因以外,和其他對手在這個時候紛紛出現問題也是分不開的。從2002年初開始,漫步者的市場開始飛速上升,而他的主要對手都在干什么呢?
創(chuàng)新這個時候,已經鉆進了多聲道化高端化的牛角尖,6.1、7.1的產品紛紛問世,價格高達千元以上的高檔2.1也并不罕見,可是真正主流的500元以下的產品卻越做越糙,越做越沒有特色。實際上,這個時候,創(chuàng)新剛剛發(fā)布了AUDIGY,在聲卡領域毫無對手;而蘋果IPOD尚不成氣候,創(chuàng)新NOMAD高居MP3之王的位置雷打不動。可以說,這是創(chuàng)新最輝煌、最狂傲、最不可一世,也是最活該倒霉的時候;仡^去看,創(chuàng)新的衰落就從這最輝煌的一刻開始了。
最大的海外對手是如此,國內的對手呢?
輕騎兵這個時候正在糾纏于自己內部的問題,輕騎兵真正緩過來要等到一年以后,而那個時候漫步者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
沖擊波,則正在開始盲目的多元化,從此走上一條不歸路。老牌的國立,這個時候已經不知去向何方。
麥博和三諾在這個時候還在忙于完成自己的外單,他們重新把關注力回到自有品牌上來,還要等到2003年以后。
曾經在2000年左右來勢洶洶的JAZZ,這個時候已經在準備放棄零售市場,而從它分出去的鴻禧,后來被證明也沒有幾天好活了。
惠威?更不用說了,且不說這個時候惠威根本沒有用心在做多媒體市場,就算用心,惠威走的也和這些廠商不是一條路線。
就像巧合一樣,所有市場上本來和漫步者屬于同一級別,能給它帶來威脅的品牌,或者精力不在于此,或者糾纏于自己的問題騰不出手來。
當然,這其實不是巧合,大多數人把精力放在當時蓬勃向上、旱澇保收的O單業(yè)務上,是那個時代的標志,能夠安下心來做自有品牌,提升自我的廠商寥寥無幾,而選擇了這條道路的人中,能夠與漫步者平起平坐的,更是沒有幾個。而這里面,輕騎兵恰恰自己出了問題,創(chuàng)新則滿身輕狂不可一世,這倒不能不說是漫步者的好運。
回頭去分析,漫步者的崛起,具有幾個標志事件和幾個標志產品。
第一個標志性事件,就是2001年下半年漫步者投產自己的揚聲器生產線。
漫步者這個舉動,在當時用戶/媒體界和多媒體業(yè)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前者大多不看好,后者卻大多予以肯定。
前者的不看好,基本是基于這樣的看法的——漫步者這個時期的自產單元,品質可以算是相當的差,基本上還不如此前漫步者從外頭買來的單元。實際上,按照筆者聽說的一些說法,一些單元根本連合格都是很勉強的。這個確實是事實。不過這種看法,也確實是片面的、甚至是鼠目寸光的。不過可笑的是,在今天的一些類似的問題上,不少人還是有這樣的鼠目寸光的眼光。
實際上,從整個業(yè)界的情況來看,漫步者毅然投資建立揚聲器生產線并從銀笛挖來設計人員,雖然短期內會受制于產品品質的不足,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擺脫了揚聲器受制于人的局面,從而不需要在這一核心部件上大規(guī)模建立庫存,同時,將這一利潤最高的部件自產,大規(guī)模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在當時已經可以看出,多媒體音箱的高利潤時代即將結束,自己控制住揚聲器的設計生產,對于未來的市場良性循環(huán)是極為重要的。
今天,回過頭去,應該已經沒有人再認為當初漫步者投入揚聲器生產是個錯誤。
第二個標志性事件,就是漫步者寶安工廠的投產。當然,這并不算是漫步者自己的先知先覺。實際上,輕騎兵、沖擊波、國立等北派老大們的工廠南遷也都在這個時候。畢竟北京在制造業(yè)方面成本高昂、原材料供應和運輸的先天不足在這個時候已經暴露無遺,而北方不適于音箱生產的固有弊端更是不可解決。
不過對漫步者自身來說,工廠南遷依然是一個重大事件。南遷以后,產品大規(guī)模上量特別是注塑箱的大規(guī)模生產才成為可能,可以這么說,如果漫步者依然留在北京,那么不要說老大的位子,能否活到今天都是問題。
不過與輕騎兵、沖擊波等不同。漫步者寶安工廠投產后,延慶工廠并未關閉。其中的原因復雜,不足為人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除S2000之類的烤漆箱外,漫步者的手工箱如1900TIII等,100%依然留在延慶工廠生產,寶安工廠的產品,以流水線箱為主。
第三個標志事件,就是一個純標志了。這就是2004年初,漫步者召開R1600TD的發(fā)布會,我將之視為漫步者崛起,進入稱霸階段的標志。
因為這次發(fā)布會,是漫步者歷史上最后一次召開產品發(fā)布會,在這以后,漫步者搞過媒體活動,策劃過市場促銷,但再沒搞過正式的產品發(fā)布活動。這標志著,漫步者已經取得了這樣的地位——它的新品,不再需要上市強推性的活動,就能得到最大的關注。毫無疑問,這個意思就是,他已經是老大。
而在這個崛起階段,漫步者的標志產品,我認為有如下幾個——
1、S系列
這是漫步者崛起的最標志性產品,因為這是國內多媒體企業(yè)第一次大規(guī)模投入多型號的如此高檔產品(惠威除外,在當時,惠威一般還不被當成一個多媒體企業(yè)),也是將漫步者直接從眾多的一線品牌中拉出來的最關鍵的產品。
2、R1900TII
這款產品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其實它的最大意義不在于這款產品本身,而是它是即將到來的2.0高潮時代的最關鍵的先行者。這款產品我們后面還要詳細說。先放一放。
3、R331T和E3100
R331T本身并不算特別重要,它的最大意義在于它是E3100的市場基型。而E3100作為中國多媒體音箱史上最成功的一款產品,連漫步者自己都說不清怎么取得這樣的市場成績。但不管怎么說,作為漫步者歷史上,單一型號產量最高的一款產品(R201T、R1000T雖然產量也很大,但它們嚴格說屬于系列產品,是由多個不同時期的子型號構成的),E3100最終完成了將漫步者的老大地位砸實的作用。
這個崛起階段,是漫步者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使漫步者完成了這樣幾個重要的轉變——
第一,使漫步者從市場份額相對意義上的領先變成了絕對意義的第一,在這一階段結束時,漫步者的市場份額已經從20%左右暴漲到接近50%;
第二,使漫步者具有了從揚聲器生產到注塑生產、木箱機械化等的全套生產能力,并擁有了涵蓋整個市場的完整產品線;
第三,使漫步者的產品設計能力具有了明顯超過大多數國內企業(yè)的水準。
可以說,除了揚聲器設計水平不高,以及產品工業(yè)設計能力不足,這兩點相對于今天的漫步者還有明顯差距外,這個時期的漫步者已經很今天很像了。
不過,漫步者歷史上兩次最大的錯誤(筆者個人認為的),也是出現在這個時候。
在筆者個人看來,漫步者的第一次重大失誤,就是S系列上市階段出現的品質問題。這也是漫步者第一次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
S系列上市階段,正值漫步者遷廠、擴大生產線的時機,帶來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這個階段的產品品質很不穩(wěn)定。S系列由于原材料采購出現問題,導致全系列產品的數字音量控制電路都很容易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莫名其妙燒毀,在S5.1原始版和S2.1D初版上,這個故障最為明顯。
同時,由于開始使用機械化貼皮工藝,S系列的貼皮出現嚴重的問題,最夸張的情況下,用手一撕就能把貼皮撕下來。在S系列上市初期,產品返修率一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這是漫步者8年來從未遭受過的一次嚴重的品質信任危機。不過漫步者的處理是相當出色的,在S系列初版問世不到兩個月時間內,隨著問題的逐漸暴露,漫步者迅速重新采購了原件,推出修正的版本,并且積極為原來的用戶提供更換新版的服務。雖然這個問題很嚴重,但是在沒有擴大的時候,就迅速被緩解了。
當然,這里不能不說也有S系列價格高昂,用戶本來就有限的原因,如果是類似R201T這樣月產10K以上的產品,恐怕就算漫步者有那個心也沒那個力。
相對來說,今天的一些品牌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時,不能不說采取的對策很不妥當,有些產品,筆者個人雖然非常欣賞,但卻不敢公開推薦,原因就是品質太不穩(wěn)定而廠方又沒有妥善的對策。鴕鳥政策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正視問題才是好的處理方式。
而筆者眼中漫步者的第二次失誤,就是聲邁這個第二品牌。
2001年開始的這段時期,由于受到楊煉楊大總裁手下“七大假洋鬼子”的影響,在整個音響界,所謂多品牌戰(zhàn)略流行一時,漫步者也不能免俗推出了自己的第二品牌——聲邁。
推出第二品牌,并沒有什么不妥,而失誤的是,在較長的的一段時間內,漫步者一直沒有找到聲邁的合適定位,這才是問題所在。
聲邁的公開宣傳,是定位于以游戲音效為主的消費市場,這個宣傳目標也沿用到現在。不過老實說,這根本就是扯淡。以功能訴求定位一個型號或一個系列,這都可以,但用來定位一個品牌,根本就是瞎掰。一個品牌應該定位于一個消費群、一個市場空間,而不是定位于某種功能應用上。
聲邁最初真正的原始定位,其實是定位于最低端入門市場,這點從最初一代聲邁產品的價位其實就可以看出來。在這個時期,漫步者的思路是將漫步者向高端移動,而將低端市場交給聲邁,避免由于漫步者產品線拉得過長導致的品牌定位模糊等問題。
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發(fā)現這個想法并不現實,盡管漫步者對聲邁做了不少宣傳,但是期望聲邁全盤繼承漫步者的低端市場依然是難以做到的,反過來,最不希望發(fā)生的事情卻發(fā)生了,聲邁超高的性價比對漫步者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結果就是聲邁逐漸變成了漫步者的一個雞肋,如何為聲邁定位,成為漫步者在之后兩年時間里一個頭疼的問題,而在這之后很長時間里,漫步者對于聲邁的宣傳幾乎降到了零,多少也與之有關。這個問題直到2004年以后,才真正得到解決。
現在的聲邁,雖然還維持著“游戲音效”這個口徑,但實際已經被定位為“做漫步者不合適做的事情”的一個品牌。
什么是漫步者不適合做的事情?——三級以下市場的低價位競爭、市場低端的價格戰(zhàn)、獨立功放之類不適合拿漫步者去冒險的新設計……等等等等。應該說這個定位還是很合適的。
當然,聲邁的問題其實比較復雜,其興衰也涉及到漫步者內部斗爭的問題。不過不管怎么說,聲邁作為漫步者的第二品牌,確實是走了一段不小的彎路的。
但是盡管有這兩個失誤,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與更多的廠商相比,漫步者的這種失誤并非戰(zhàn)略性的,更是很快得到了糾正。所以雖然失誤是存在的,但并未產生嚴重的后果。不能不說,“犯的錯更少”,這確實是漫步者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其實漫步者的成功,和聯想有類似之處,柳傳志的名言“一條新路,要試著先踩幾步,踩實了,撒腿就跑”,是聯想的一貫方針,我們也可以看到,漫步者的歷程其實也是類似的,也許真的可以套用那句話——成功的企業(yè)都有類似之處,失敗的企業(yè),則各有各的失敗原因。(當然,聯想也同樣摔過FM365那個大跟頭,就是不知道是本來路就沒有踩實,還是撒腿跑的時候絆了自己。我看兩者都有吧?)
S系列作為漫步者崛起最具標志性的產品,其實自身還有不少問題。前面提到的品質問題造成的危機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是S系列在當時收到漫步者單元生產能力的限制,其實與同檔次的惠威、創(chuàng)新等產品相比還是存在差距的。所以漫步者在S系列上,仍然采取了性價比路線的策略,這也是我將S系列歸入崛起時代的標志,而不代表漫步者已經稱霸的原因。
漫步者當時在揚聲器單元上的軟肋問題,集中反映在S2000這款旗艦產品上。按照漫步者最初的計劃,S2000應該在2002年底推出,但是單元問題卻遲遲不能解決。漫步者自己顯然無力生產滿足需要的單元(S5.1M的單元,已經是漫步者當時能夠做出的最好的單元了。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同,實際上S5.1M的單元素質,要優(yōu)于S5.1),而漫步者曾和銀笛、惠威等都接洽,希望購買對方的單元用于S2000音箱,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沒有達成協議,而S2000最初的主設計師,也于2002年下半年離職,種種原因結果導致S2000被擱置下來。到了2003年下半年左右,漫步者才正式決定采用自己研發(fā)的單元制作S2000,此后又經過了漫長的不斷改進,才使得S2000于2004年底問世,而此前這段時期,S2000由于一再推遲幾乎已經成了漫步者的一個宣傳包袱。不過,相對來說,筆者覺得S2000對于漫步者來說,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其重要性遠遠高于它的實際市場影響力。
4、稱霸階段,2004年底至今
S2000在市場上的實際影響力,其實很小,漫步者最初一批產品,據說僅僅生產了200套,除去渠道樣品和媒體樣品,幾乎剩不下了幾臺。而從推出至今,S2000其實也一直被以惠威T200系列為代表的產品所壓制著。
但是,對于漫步者自身來說,筆者堅持認為,這是一款決不能忽略的產品,實際上,這款產品可以被認為是漫步者徹底結束崛起階段、進入稱霸階段的最終標志。
從設計、生產角度來看,S2000對于漫步者的工廠是一個影響重大的產品,這是漫步者歷史上第一次涉及到鋼琴漆工藝、金屬精加工等高端音響工藝的產品,實際上,在S2000的最初生產中,先后暴露出不少問題——生產線工人不帶手套導致漆上留下指紋、金屬拉絲不佳導致反光不均勻等等,此前多年生產中低端產品的漫步者,在S2000的生產中暴露出大量的潛在問題,可以說,有了S2000生產過程中的發(fā)現和整改,才有了漫步者今天在產品工藝設計和工業(yè)設計上的騰飛。
而從市場角度來看,漫步者在S2000身上,完成了一個市場定位的重大轉折。此前,在2005年的品牌總結中,我就在率先指出過,2005年漫步者的一大特征就是放棄了多年來的性價比路線,而轉入稱霸階段。
稱霸階段的廠商,一般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1、不走性價比路線,單品附加值要高于市場同類產品;
2、在產品結構上,對于主流的低附加值產品僅僅是維持,而將大部分精力用于開發(fā)和推廣高附加值產品;
3、對市場技術的發(fā)展主動性降低,對大部分缺乏確定性的產品,以跟進為主。
而S2000,恰恰是漫步者歷史上第一個可以稱為“性價比不高”的產品。此前幾個月,漫步者推出的R1600TD、R1900TIII等產品,雖然也屬于價格較高得產品,但與市場同類產品相比,依然屬于性價比正常的產品。而S2000不然,這款產品此前的媒體預估價格多在1500元以下,而筆者在試聽后給出的價格也是1600元左右,但實際價格比這個價格高很多。按照漫步者自己的說法,也是根本沒有期望賣出去。
顯然,這個產品對于漫步者的意義并不具有市場價值,而是對于一個頂級品牌所必需的形象設計而已。
從漫步者2005、2006年兩年的年度總結中,大家可以看到漫步者后續(xù)的發(fā)展路線,可以說,從一個崛起階段的廠商轉變?yōu)橐粋霸主類的廠商,就是從S2000這款漫步者歷史上第一款低性價比產品開始的,到2005年2季度,漫步者已經完全完成了這種轉變,漫步者的時代開始了。
5、關注未來
漫步者在國內多媒體音箱市場上的霸主時代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單純從當前的市場來看,似乎已經是穩(wěn)定的。但是對于漫步者來說,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初,有可能在醞釀一場新的變革——
漫步者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實際一直受限于產能不足的壓力,漫步者在公明的老廠從規(guī)模上明顯小于同檔的麥博、三諾等品牌,產能已經嚴重飽和。漫步者在過去的一年中,幾乎沒有任何大規(guī)模的宣傳和市場運作和產能的壓力有很大關系。實際上,相當于其市場潛能并沒有被完全釋放。
而漫步者的松山湖新廠在08年8月投產,由于老廠并不關閉,這使得漫步者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市場潛力,這對于市場上的其他品牌是相當可怕的。
當然,正如前面的朋友所說,漫步者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一統天下其實對于漫步者自己也未必是好事情。但是漫步者的品牌潛力被完全釋放,這對于其他品牌來說會是一個相當大的生存壓力,特別是還有占據市場幾乎25%份額的雜牌大軍在下面虎視眈眈(這個后面再說,其實雜牌作為一個整體,恐怕是最可怕的對手,比漫步者更強大的對手)。
E3100,“E3100現象”恐怕可以和國內IT世上最著名的“1600K現象”相提并論,這是中國多媒體音箱發(fā)展15年歷史上最奇特最讓人看不透的一款產品,連漫步者自己都說不清。
S5.1,在除了2.0之外的千元以上級多媒體音箱大多屬于形象產品的時代,S5.1卻是其中罕見的大大盈利的產品,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不過很明顯,這個奇跡得益于S5.1完全家電化的設計思路。而今天的新S5.1卻走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設計道路,它是否還能重復老S5.1的成功呢?
更多相關: AV集成
文章來源:網絡